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任性行为大部分是在幼儿时期,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不得消停,屋里也被弄得凌乱不堪,当然宝宝自己也是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很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要是说他几句,他就会大吵大闹,甚至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有客人来时,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又吵又闹没规距。

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宝宝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其实,这都是父母过分娇宠、纵容宝宝任性的结果。特别是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是无节制、无原则地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那么,孩子自然就得寸进尺了。
1、隔代喂养。
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尽管许多年轻父母都已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不听话,开始爸妈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年轻爸妈觉得烦了,破罐子破摔地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任其任性。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不管是好的坏的,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道理: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那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了。
3、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
孩子的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反而会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4、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都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任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5、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缺少了小同伴,家里只能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大部分幼儿都存在任性的问题。如果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孩子表现其情绪、要求与脾气的方法通常是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是个性,还是任性?
所谓“有个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问题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与合理行为,不违心屈从,不随风摇摆。个性表现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诚实、守信等。虽然任性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但却是无理取闹的,所坚持的也并非合理的观点和行为。
挖一挖任性的根
1、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2、处于心理反抗期。正常情况下,宝宝在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等,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3、后天养成。父母对宝宝过分溺爱、娇惯、放任、迁就。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他都不愿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父母蔑视宝宝的人格,总爱讽刺、挖苦、责骂他,或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虽然你的话是对的,但刺伤了他小小的自尊心,宝宝虽然心里明白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着来对抗。父母平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在潜移默化中,宝宝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4、错把任性当个性。把宝宝的缺点看成优点,宝宝越是强硬,越感到他有“个性”,因而助长了任性行为。

1、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
如果不尊重宝宝,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宝宝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和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2、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宝宝
如果宝宝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家长无原则地迁就他,渐渐地,宝宝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因此,只有在宝宝得到尊重的同时,又不迁就他,宝宝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宝宝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3、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
如果觉得宝宝的要求合理,家长可以有条件地满足他。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父母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宝宝的意见,同时给宝宝一些限制条件,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