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骂教育的危害
- 2、父母如何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 3、父母在教育时孩子的禁忌
- 4、父母教育孩子时9个妙计
自古流传有不打不成材的古训,因此有很多父母都觉得使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以下就来看看打骂教育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又该如何来取代打骂教育呢?


一、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里的残余,这会严重摧残到孩子的心身。并且打骂教育,是属于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不仅不会让孩子成材,并且还有可能会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而给家庭造成悲剧,因此应避免出现。
从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以及特点,只是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许孩子出现半点差错或者是异议,让孩子无法感受到亲子之情与慈母之爱,致使孩子一直处在不安以及焦虑的状态下,那么会因此影响到孩子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由于孩子长期得不到爱以及支持,往往会导致孩子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不良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灵的创伤,可能会成为日后孩子发生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的根源。
打骂孩子而造成终生遗憾的事常常发生,有些孩子可能会由于不堪忍受而选择自杀的有很多,离家出走的也有很多,并且更有由于父母失手打死孩子。
打骂教育从表面上是能够让孩子暂时克服自己不正确的欲望以及控制不正确的行为,不过,这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弄不好的话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说谎的怀习惯,变得阳奉阴违,在家长面前不做、然后背后做。并且由于孩子幼稚无知,分不清善恶好坏,且也没有坚强的性格,所以作为父母的你们就需耐心细致地教他学会分辨,积极地启发与引导他。
打骂会污辱到孩子的人格以及扼杀掉孩子个性,会造成孩子反感、对立的不良心理,并且还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心,失去生活的支柱,逆来顺受,畏首畏尾。那么会导致孩子不能独立自主,什么都需要依赖他人,很容易形成“随风倒”的性格。
并且孩子是父母无能与缺乏修养的表现,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蔑视,从而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并且还有的孩子脑子可能会形成“你有错,我就打你”的观念,那么他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并且还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下一代。
打骂是一种对孩子行为后果不当的处理方法,虽然父母打骂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他能够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可是,打骂本身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与之相伴随的往往是孩子消极的情绪。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适度、适时。

多了解孩子
父母在忙于生计的时候,也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了解一下孩子,与孩子、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能够全面把握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中的表现。能够多一分了解,也就可以少一分误解。那么孩子真不听话的时候,也能够比较明白应该如何来引导教育孩子。
耐心倾听孩子
常常气急攻心的父母,在于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往往最为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但是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作法,这是其实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然后尝试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询问一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当父母的心思能够放在了解孩子上,以及能够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许您能够发现其实孩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能够释放掉很多的负面情绪。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一部分的父母往往会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但是须知道的是,现在孩子的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以及健忘等现象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当父母真的要对于自家的孩子有所要求的时候,必须先考虑一下孩子现在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用“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对孩子放下身段
会有一部分的父母,总是习惯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放放下真正身段来对待孩子,能够从内心尊重他,禁止使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去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当孩子的年龄足够大且表达能力没有问题时,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来说出解决的方案或者是替代办法。
同孩子做协商
作为父母的您们不要总是要孩子按照您的旨意去生活,那样不仅仅是孩子痛苦,就连父母也会痛苦。并且孩子也是人,他肯定也有自己想要做的适时,所以,可以跟孩子做一个协商,双方各退一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当出现极度愤怒的情况时,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因此,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需暂时离开现场,或者是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等自己能够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再与孩子好好的谈心。

忌讳: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在学习弹琴的时候表现的极为随意,老师教过的正确指法、手型以及要求完全没有在她脑海里留下印象,就好像从来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理,因此一遍遍地提醒加之亲自示范,但是宣宣却还是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动来动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然后没过几分钟分钟又嚷嚷着很累要休息一会儿。
错误批评:
终于妈妈内心的怒气冲破了忍耐这座墙,一巴掌打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一片——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但是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这只会使双方的矛盾激化,导致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并且在与父母的拳头下,也会将孩子的自尊心打碎,很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从此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这样可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它另一个结果是:您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您以及他周围的人——对于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会导致孩子在独立面对与小朋友冲突的时候,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拳头解决问题”。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这则是父母的不是了。由于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的体系,他们都是通过成人尤其是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并且,所有孩子的内心都特别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肯定,这不仅能够给带来孩子自信,还能够使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并非是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者全盘否定,还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以及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潜力,以此来提升孩子自信。
因此,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例如:“宝宝,您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要漂亮,并且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的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哦”,然后再来提要求例如:“右手能不能也跟左手那样漂亮,二指可不可以往回勾一点,如果速度能够再放慢一点就会更好了。来,我们再来试一下,我想我的宝贝一定没有问题的!”孩子需要在比较与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因此如果父母能够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就会有信心去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采取的是一个错误且粗暴的方式,那么她就很有可能会毫无心情去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一、扮弱计——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
很多父母常常会抱怨现在的孩子对于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的责任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所以如果您孩子面前总是表现出的是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认为父母并不需要自己关心。所以,父母们可以偶尔在孩子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那时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能够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的东西。
二、补强计——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一个“补强法则”。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所以,当孩子能够受到父母的认可时,那么他(她)的自信也就因此会被激发出来,然后不断的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一名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三、诱导计——帮孩子跨过厌学的泥潭。
几乎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是能够理解但是却不能放任自流的,因为这种情绪会阻碍孩子学习的热情,带给难以估量影响孩子在成长。但是强制让孩子学习也并不是好办法,这只会加深孩子的反感,而最为聪明的做法其实是诱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
四、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会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照顾,但是这样的生活其实会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并且这个坏习惯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的隐患。所以专家建议孩子在任性的时候不妨可以试试冷处理,这会能够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五、鼓励计——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并且很容易因为困难就放弃了努力,所以,这时家长需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以及必胜的信心,那么这样孩子就能够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然后不断的进步。
六、倾听计——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心声,所以家长这时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他的心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孩子自身的想法、感受,才可以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与细致的处理以及教育。并且有了这等基础,亲子之间才可以更好的沟通,以此来建立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七、激发计——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爱学习。
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找对方法,当劝导以及说教都没有效果的时候,其实家长们不妨可以试试这招儿激发计。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是嫉妒的心理来故意刺激一下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转变成积极学习。
八、感化计——以真情感动孩子的心灵。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够光是说教、责骂、劝导,在适当的时候还必须要以情感之,因此这样才可以撼动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不过,要感化孩子必须要真心实意,不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九、平等计——培养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个个都是“小太阳”,所以他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这样的性格对于往后人际交往是及其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应该注意不要给孩子过于特殊的地位,并且培养他们分享以及合作的精神,才能够逐步地培养出一个胸怀开阔的孩子。